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4的文章

以下這一篇是投稿校刊用的,或多或少,在字彙的使用上刻意不寫得那麼明白。 至於結尾毫無新意, 這種事情我想不出解答, 是我能力的不足。 (坦白說,我的個性根本沒有改革的勇氣云云,只是偏好觀察而已。) 單純就文章的角度來說,收尾是必須的。 實例等要素沒什麼提到,也是考慮到政治性太強會不適合。 核心大約是在說群眾的力量之大,可好可壞。 其實我自己是認為,如果真要寫說服「人」的東西,應該弄得簡單又有道理,例子也該用貼進多數人的,也許會有立場差異,但畢竟是個人寫出來的東西,無可避免。 能認同就萬分感激,不認同就算了。 不過,校刊比較看重的或許是文學性,私自做了這樣的考慮, 總結來說,上傳這篇只是作為個紀錄罷了。 絕對說不上滿意,也許,只是也許, 未來會有機會用更加實際的眼光來好好重新檢視這篇文章,表達得更適合。 至於想要傳達的概念,我推薦去看伊坂幸太郎的《魔王》,一來小說營造比較能讓人接受,二來小人物的出發也很有意思。 漫畫偏重超能力與對決,小說則偏向省思跟質問,各有風趣。 小說書末的解說也務必看ㄧ看。 村上春樹曾說「將永遠站在與牆對抗的雞蛋那一邊」 , 有趣的曲辰先生認為, 如果是伊坂幸太郎,應該會捧著那棵雞蛋,誠摯的請它「多想想」--然後放手。

雜筆,為什麼為民主而戰?

紛爭是人類創造的,是非也是經過定義的。 一件客觀的事實擺在人們眼前,會因立場異同而詮釋分歧。 比如說,中共覺得佔中是錯的,而黃絲帶運動者認為在普選承諾上行小技是錯的。 而當天秤的兩方是極端相悖的群體時,要雙方相互理解是不可能的。 如此一來,中立方便循「正當性」與「合法性」來決定傾向。 所以說,撇開各自崇高的理想,「手段」向來是最重要的。它賜予旁觀者第一印象,呈現出思想的周全程度,甚至影響後續一切發展。 無疑地,衝突需要花費很多時間。 如何使眾人信服己方的理論,預測對方的反動,如同堵在門口的兩名壯漢,同時往東又往西是過不去的,要麼其中一方退後,要麼其中一方自必經之路被推開。 無論如何,總有一邊的領域要被侵犯的。 席慕蓉曾在她的詩中提過,個人之間能友善相處,然一旦隱入群體,卻成為仇恨。 我個人認為,只要是相異的團體必定存在摩擦,只是轉移到別人的身上而已。 由於資源有限, 這既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不滿足所致,亦是生存的責任,僅是或大或小的差別罷了。 雖然這樣說,即使知道站出來也改變不了太多,宣揚理念不是沒有意義的, 至少,有一股維持社會聲音平衡的力量仍是非常重要的。 若絕對的權力者絲毫不需擔憂受到挑戰, 結果必定是在無形中壯大了狂妄與怠惰, 最初的思想尚且不一定能帶來幸福,更別說迷失後的腐化心態了。 也許,這就是民主思潮被推崇的原因所在。 沒有人能保證民意便是真理,但人們是會隨著經驗改變的。 先有一個接納多元的平台, 才有衝撞、結合、交流、制衡、批判的機會,進而看見修正與省思的希望。 單純個人觀點,姑且做個紀錄。

關於這個網誌

俗話說「坐能言,起能行」,怠惰如我終於開通新帳號了! 一口氣把帳號弄好,不這麼做的話就永遠不會著手進行了,這就是惰性。 不過,離現實的死線只剩不到兩百天。 能抽出多少時間來經營這裡,亦是未知。 人生嘛,腳踏實地慢慢來吧。 我真的沒什麼取名的天分。 包括泥狀腦這個名字,其實煩惱了很久。 剛開始是想叫糊塗腦之類的,但沒有滿意的英文對應。 後來想到搗碎(越自謔的方向我越喜歡)→薯泥→腦泥(太難念)→泥狀腦 Mashed Brain‧‧‧‧‧‧好像還OK。 大致上就是隨意丟些瑣碎的東西的感覺,嗯我語表能力不太好。 ‧‧‧‧‧‧誰想知道這種沒用的情報啊。 還沒習慣Blogger的編輯方式,之後再來好好地上下其手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