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以下這一篇是投稿校刊用的,或多或少,在字彙的使用上刻意不寫得那麼明白。
至於結尾毫無新意,這種事情我想不出解答,是我能力的不足。
(坦白說,我的個性根本沒有改革的勇氣云云,只是偏好觀察而已。)
單純就文章的角度來說,收尾是必須的。
實例等要素沒什麼提到,也是考慮到政治性太強會不適合。
核心大約是在說群眾的力量之大,可好可壞。
其實我自己是認為,如果真要寫說服「人」的東西,應該弄得簡單又有道理,例子也該用貼進多數人的,也許會有立場差異,但畢竟是個人寫出來的東西,無可避免。
能認同就萬分感激,不認同就算了。
不過,校刊比較看重的或許是文學性,私自做了這樣的考慮,
總結來說,上傳這篇只是作為個紀錄罷了。
絕對說不上滿意,也許,只是也許,
未來會有機會用更加實際的眼光來好好重新檢視這篇文章,表達得更適合。

至於想要傳達的概念,我推薦去看伊坂幸太郎的《魔王》,一來小說營造比較能讓人接受,二來小人物的出發也很有意思。
漫畫偏重超能力與對決,小說則偏向省思跟質問,各有風趣。
小說書末的解說也務必看ㄧ看。
村上春樹曾說「將永遠站在與牆對抗的雞蛋那一邊」
有趣的曲辰先生認為,如果是伊坂幸太郎,應該會捧著那棵雞蛋,誠摯的請它「多想想」--然後放手。


  從猿人到直立人,隨之而來的是宮殿及城牆取代了齊一散布的村落。無論著眼於私心或眾利,佼佼者築起高台以傲視群雄,甚至不惜揮舞君權神授的旗幟,爭論著階級、血統等,直至安逸怠惰了,將天地間借來的當作己身與生俱來的;然而,一無所有的人們終究被迫站了起來,衝突及流離橫跨人類的歷史,一項又一項的理想嶄露頭角,君主立憲、共產國際、民主共和……思想家的巧手打造出一座座五彩繽紛的園藝造景。
  人類似乎征服了世界──出生率上升,死亡率下降;富足的城市被建立,貧瘠的荒漠產出了甜美的果實。漸漸地,卻有了不一樣的聲音。有人說,外來文化壓破了弱勢族群,綠色革命排擠了買不起肥料的小農,全球貿易擴大了貧富差距。力圖扭轉的人拉起彼此的手,滿腔的正義熊熊燃燒,藉由各種管道相互連結,走上街頭以行動發言,透過不平之鳴感染他人。周遭的輿論拱起了鼓舞人心的領袖,群眾化為巍峨磚牆也攔不住的潮水,轟隆升起,逼近聳立於山坡上的高木,淹沒了根,撼動著幹。
  人們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,學會了如何為自己及它人爭取自由。反全球化運動、茉莉花革命、婚姻平權遊行,任何或和平或激烈的吶喊,哪一次不是出自訴求者內心深處的渴望?甘地與馬丁路德固然具有號召力,真正偉大的卻是裸身投入洪流的無數個體。人類社會的結構很奇妙,看似一座堅固的金字塔,底層微不足道的份子在壓抑之下又仍藏有勢不可擋的潛能,隨著日趨頻繁變動的環境蓄勢待發,就等著被某人引爆。
  矛盾的是,一人心目中的救世主,亦可能是另一人眼中的魔王。正因為人群的力量之大,更在無形中透露了其載舟覆舟的二元性。堅定的信念是在棘路上不可被磨去稜角的原始動力,但僵化的偏執往往成了迷失的開始。試想希特勒當年的眾望所歸,敢說敢做,竟真撕毀了凡爾賽和約,但誰能預料得到數以千萬的歐洲人將遭受殘酷的戰爭苦難?多少次,舊的指標被推翻,新的勢力被簇擁,冠冕換了人戴,僅是進入了另一階段的水深火熱,反思過去,不就是君主身旁定有士卒,盜寇背後必有小賊的道理嗎?
  凡是人們深信一項事物過了頭,將會招致災禍,也許起於指微之處,或大或小的跡象總是有的,只在於留心與否。這便是青年人舉起抗議告示之際,經常不被看好的原因之一──許多人僅看見呼籲者的熱血,憂慮他們是否被操縱了,戒備著現有默認的慣律被翻轉的可能性。事實上,不論古今中外,後起之秀不滿於前人修剪好的枝葉是很普遍的情形,他們開始質疑,為什麼要固定成圓形的?若是解開了方的那一部份,會怎樣伸展扭動?他們取下生鏽的支架,觀察出自己的世界。
  沒有人說得上來,人類社會該如何運作才稱得上是正確的。前車之鑑也好,後生可畏也罷,群眾積聚而成的狂浪同時是可敬及可怖的,要知道,洶湧而至的潮水得肥沃土壤,孕育生機,亦可摧毀矗立的樓房,破壞秩序。有些既得利益者以為壓迫就能使潮退了,殊不知卻是等著從更遠處衝過來。由此來看,謹慎思考彼此的角度便顯得極其重要,如何從人生來善良的感性出發,匯整成井井有條的理性,去感動、去說服他人理解,甚至是認同及調和,將改變社會的第一步。

留言